2023年12月5日,中国价格协会主办“纪念价格改革45周年座谈会”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召开。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毕井泉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韩永文、原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曹玉书、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小平、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、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万劲松、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牛玉斌、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二级巡视员朱明龙、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二级巡视员唐琪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一级巡视员陈志江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三处处长乔宇、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认证中心主任吴涧生、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主任卢延纯、国家发改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副主任秦成华、国家发改委中国发展改革出版社社长郭爱东、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李青、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价格研究所所长杨宜勇、曾在价格系统工作过的部分领导同志、中国价格协会下属各专业委员会,以及河南省住建厅原厅长裴志扬、中共河南省价格协会支部委员会书记贾俊峰、河南价格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文斌、各地方价格协会等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,齐聚一堂,共话价格改革45年。
此次座谈会由中国价格协会会长吕明良主持,万劲松司长回顾了价格改革45年走过的历程,认为价格改革经过45年艰辛探索、大胆实践,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光辉岁月,开创性地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,较为平稳地完成了价格形成机制的转换,基本确立了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,价格杠杆作用有效发挥,价格信号作用逐渐增强。对少数仍需政府定价的领域,间接调控、区间调控已成为主要调控方式,奠定了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,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”的基础。经过45年的努力,成功实现了商品和服务价格从97%由政府定价到97%由市场形成价格的历史性转变。
毕井泉主任认为,价格是重要杠杆,资源配置按照价格信号进行。价格关系扭曲,资源就会出现错配,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。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式现代化所涉及重大价格问题的研究;进一步提高价格研究水平。例如,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,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,对市场价格平稳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,需要进一步完善价格调控监管体系,切实做好稳物价工作;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,必然要求构建高水平的价格形成机制;健全公共服务体系,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、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价格和收费政策,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;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,需要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价格政策。
参加座谈会的领导和专家指出,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,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价格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,许多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,价格改革极大地优化了资源配置,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;显著地增强了发展动力,充分调动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积极性、创造性,彻底改变了改革开放前的商品短缺状况;有效地促进了对外开放,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、两种资源的对接。同时,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完善的价格调控体系,为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座谈会还进一步总结了45年价格改革取得的宝贵经验。一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价格改革成功的根本保障。从改革计划价格体制,到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机制,党中央为各个时期价格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“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”,首次以党中央、国务院名义印发了《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》,为新时代价格改革指明了方向。二是坚持解放思想是价格改革成功的不竭动力。45年价格改革,就是在不断解放思想、不断破除思维定式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迈进的。三是坚持市场化方向是价格改革成功的必由之路。45年价格改革,是从调整计划价格,到逐步引入市场机制,再到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过程。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价格改革成功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。45年价格改革,始终围绕为人民谋幸福而展开,始终坚持民生导向和底线思维,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因改革而降低。五是坚持蹄疾步稳是价格改革成功的重要法宝。45年价格改革,始终坚持统筹协调,循序渐进,正确处理改革、发展与稳定的关系,行稳致远,成本低、震动小、效果好,得到了国内外的充分肯定。
座谈会对价格改革面临任务进行了展望。大家认为,站在新的起点上,价格改革面临的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,深入推进能源、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,健全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,构建现代化政府价格管理体系,完善遵循规律、有度有效的价格调控体系,对标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,大胆探索,勇于创新,开拓进取,把新时代价格改革推向前进,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作出新的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