统计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我省GDP总额30757.2亿元,增速3.1%,高于全国0.6个百分点。从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来看,第一产业增加值2355.52亿元增长4.5%;第二产业增加值13490.99亿元增长3.9%;第三产业增加值14910.69亿元增长2.2%。第一产业增速基本正常,二、三产业相比2019年之前增速下滑较大。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来看,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0.77%。第二产业为54.75%,第三产业为34.71%。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占比最高(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.66:43.86:48.48),但贡献率却不如第二产业,二三产业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更大。从拉动经济增长的“三驾马车”看,去年下半年以来,我省实施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的“十大战略”,扎实开展“万人助万企”活动,滚动实施“三个一批”活动,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.3%,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2.3%,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。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,全省外贸总值同比增长7.9%。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.3%,实现由负转正,表现出强劲反弹态势。但总体上来看,下半年要确保实现全年7%的增速目标,任务艰巨,困难很大,必须全面释放消费潜力,大力发展服务业。
一、坚持精准有为,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
全面准确贯彻中央“疫情要防住、经济要稳住、发展要安全”要求,牢牢盯住疫情防控这个最大变量,以大数据治理为依托,更加精准地优化疫情防控政策举措,盯准疫情发生的个体并开展防控,尽可能减少疫情防控的联动效应,避免大面积封控,打破线下服务制约,保障运输服务业正常运行,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赋能。坚持动态清零,立足抓早、抓小、抓基础,发现一起、扑灭一起,筑起牢固的安全屏障,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。5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《关于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》,部署了6个方面33条一揽子政策措施。5月25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和专题会议,及时安排部署贯彻落实工作。6月8日,省政府印发《河南省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》,涉及10个方面包含155项具体任务,明确了我省稳经济促发展的任务书和时间表。近期,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《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》,我省也出台了《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实施方案》。这些政策“组合拳”,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,加大纾困保障力度,满足企业急迫的资金、生产、流通需求,着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,凝聚起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的强大合力。下一步关键是将政策措施精准滴灌、落实落地,让企业和群众真正见到实惠得到帮助。
二、加强供需衔接,增强消费供需双方适配性
基本消费品领域重点是稳价保供。畅通重要生活物资物流通道,不断完善粮食、成品油、猪肉、蔬菜等重要民生商品的调控和储备调节机制,织密应急投放网点,依法打击价格违法行为。新兴消费领域重点是壮大其规模。大力发展平台经济,促进生活服务业上线上云。推动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在我省设立区域性、功能性总部以及销售公司、结算中心和区域中心仓、分拨仓、前置仓,支持特色优势企业做强网络平台。鼓励引导零售企业、传统商圈、街区、门店、旅游景区进行数字化改造,积极培育无人超市、线上线下一体化商店、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。引导网络直播等规范发展,培育壮大直播电子商务、视频营销等新消费业态。加强商业、文化、旅游、体育、健康、交通等消费跨界融合。聚焦重点行业、重点领域,在法定节假日和周休日等期间,适时举办商品消费节、美食节、旅游节、网购节等线上线下、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。鼓励市县级政府加大消费券特别是非刚需领域消费券发放力度,重点用于汽车、家电、零售、餐饮、文化旅游、住宿、体育等领域消费,支持相关企业、商家以发放优惠券、补贴、打折等方式联动促销。开展发票抽奖活动,根据消费者个人取得的增值税普通发票、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金额定期组织抽奖。
三、培育消费热点,挖掘消费增长潜力
围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抓住新能源汽车、养老托幼、健康体育、文旅文创等高成长性产业,积极培育消费热点。制定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的优惠政策,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及其配套充电桩等基础设施,积极开展党政机关国有企事单位公务用车新能源化示范行动,引导新能源汽车消费成为新兴消费热点。大力发展多层次、多样化医疗健康服务,积极发展中医医疗服务,促进医疗健康消费和防护用品消费提质升级。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、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。扩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覆盖面,推动互联网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,加快适老化改造和智能化产品开发,发展适合老年人消费的旅游、养生、健康咨询、生活照护、慢性病管理等产品和服务。加快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,发展全日托、半日托、计时托、临时托等多样化普惠托育服务模式,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元化、规范化托育服务,引导市场主体开发更多安全健康的婴幼儿用品。支持各地有序恢复本土特色赛事活动,积极举办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,开展全民健身月活动。推动文旅产业电商化转型及销售模式升级,发展壮大数字文化、动漫游戏、文化创意、新型演艺娱乐等新型文旅产业。塑造“行走河南·读懂中国”品牌体系,提升郑汴洛串联“三座城、三百里、三千年”黄金文旅线路,大力宣传“醉美·夜郑州”“古都夜八点·相约洛阳城”“夜开封·欢乐宋”等消费品牌,营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良好氛围。深入开展“河南人游河南”活动,发展省内短途旅游业态,培育壮大研学旅游、考古旅游、冰雪旅游、乡村度假、房车露营等新业态。支持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向农村延伸,深入实施“数商兴农”、“互联网+”农产品出村进城等工程。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下乡。
四、强化消费支撑,提升消费增长能力
消费载体是提升消费能力的重要平台和支撑。近年来,西安、成都、广州等地着力打造高质量消费载体,吸引全国消费者打卡,成为国际消费目的地,我省应尽快采取积极措施迎头赶上。重点支持郑州和洛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、南阳和信阳等地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。通过改造创建一批全国示范步行街、省级旅游休闲街区,设立一批口岸及市内免税店、离境退税商店,打造一批品牌消费集聚区,吸引全国消费者到河南过节度假。流通是消费的前提条件,顺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需要,充分发挥我省“米+井”交通枢纽网络优势,合理规划布局商品集散中心、综合物流园区、物流配送中心等流通节点,培育全国领军型物流企业,加快我省由交通枢纽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。大力发展便民经济业态,完善社区生活网点布局,探索推广“社区团购”“门店宅配”“移动菜篮子”等,实现“线上+线下”“到店+到家”双向融合,推动电子商务平台进社区。引导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化、旅游休闲等紧密结合,延长营业时间,培育一批夜间演艺精品、24小时“不打烊”店,打造夜间消费场景和文旅消费集聚区。依法简化零售、餐饮企业装修、户外广告设置等事项审批手续,放宽户外促销活动限制,支持在划定区域和固定时段有序开展外摆经营活动,鼓励各地因地制宜设置临时性早市、夜市等生活性消费市场,允许各地使用具备条件的政府储备土地、空闲地开办临时便民市场。高质量推进“人人持证、技能河南”建设,大力开展“互联网+职业技能培训”,推动重点产业、重点领域、重点群体技能培训,全面提升劳动者技能,提高就业创业收入水平。紧扣人民群众“急难愁盼”,在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育幼、保障性租赁住房、人才公寓建设,合理增加政府公共消费。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,强化价格临时补贴资金保障,降低启动条件,提高补贴标准,扩大保障范围。
五、完善宣传和监督,营造良好消费环境
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,需要宣传引导和监督管理“两手抓”“两手硬”。一方面,要加强宣传引导。通过门户网站、微信、微博、广播电视、广告牌、开放性公共空间等线上线下宣传资源,加大对重大节庆会展活动、地方特色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,加大促进消费公益广告宣传,开展城市营销、商品宣传推广和促销活动,加强促消费重要政策措施的宣传解读,加强绿色消费、健康消费、理性消费等消费理念的宣传引导,营造乐享消费良好氛围。另一方面,要加强执法监督。强化消费品质量标准刚性约束和执法,加大对虚假宣传、仿冒混淆、制假售假、缺斤短两等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,对直播带货、外卖餐饮等新型商业形态加强监管,完善不正当竞争行为、垄断行为的裁判规则。全面加强跨地区、跨部门、全流程协同监管,压实生产、流通、销售等各环节监管责任,持续加强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,开展消费品质量合格率统计调查,加大缺陷产品召回监管力度。严格价格监管执法,规范平台经营者自主定价,引导经营者加强价格行为自律,严厉打击低价倾销、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,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。(作者单位:作者系省发展战略和产业创新研究院研究员)